教学科研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科研 > 正文

我校教师参加“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晋中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题座谈会”

作者:浏览量:时间:2024-10-28

2024年10月25日上午,晋中市社科联主办的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晋中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专题座谈会”在晋中市政府南院202会议室举行。会议由晋中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新文主持,特邀晋中市宣传副部长王晓婧,党组成员、副书记刘梅芳以及来自于晋中市各行各业的12位代表参加。我校音乐系教师王玲参会并做题为“弘扬晋中传统文化 谱写时代繁荣篇章”的交流发言。

王玲老师发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指出晋中地区所拥有的独特文化优势;二是梳理晋中市政府在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中所作出的努力;三是汇报我校近年来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与科研中取得的突出成绩。

发言受到晋中市宣传部副部长王晓婧和晋中市社科联李新文主席等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们表示我校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者,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工作中表现出了强大实力与应有担当,希望我校继续发挥教学和科研优势,在传承创新晋中市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附:发言稿

弘扬晋中传统文化  谱写时代繁荣篇章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王玲

在这金秋送爽、欢聚一堂,共同见证并庆祝伟大祖国75华诞的壮丽时刻,我心潮澎湃,愿与诸君共话一个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议题——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我们的根系与灵魂,是推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凝聚民心的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高瞻远瞩,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中的基石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画卷,正是深深植根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沃土之中,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养分。

追溯历史长河,晋中——我们所脚踏的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如同一位慈祥的母亲,孕育了无数璀璨的地方优秀文化。平遥古城的青砖黛瓦间,仿佛仍能听见晋商文化的铿锵足音,见证着那段辉煌与坚韧的岁月;左权民歌、祁太秧歌的悠扬旋律,如同天籁之音,唱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深切向往;而散落乡野的剪纸艺术、面塑技艺,更是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晋中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天空。这些文化瑰宝,不仅是我们的自豪与骄傲,更是我们传承与创新的不竭源泉,为现代化之路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多年来,晋中市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传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通过举办文化节庆、开展非遗传承、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措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平遥国际摄影节、左权民歌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晋中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地方高校作为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传播者,在地方优秀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我们晋中市属高校之一,学校与共和国同龄,今年建校75周年。学校早在2012年初就启动“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精选地方优秀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地方文化名片内容,如晋商文化、太行精神、平遥推光漆、节日文化、珠(心)算、左权小花戏、形意拳、地方名人等地方优秀文化搭建课程、活动、社团、展馆,构建了地方优秀文化育人的富态课堂,建设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形成了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氛围浓郁、成效显著的地方优秀文化育人体系。

历经多年打造,开发了“晋商文化”等15门地方优秀文化课程;建设了“陶瓷设计与工艺”特色专业、书法篆刻高水平实训基地,“梁中秀大师漆艺工作室”等5个名师工作室;挂牌了晋中五馆等一批校外实践基地,落成了“皇甫束玉文化教育艺术馆”等6个校园地方优秀文化展馆(室);排演了《樱桃树》《国家事权》等经典剧目。“地方优秀文化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我们晋中优秀地方文化过程中,仁爱、诚信、勤劳、节俭、忠诚、孝顺等这些价值观念被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学生了解了晋中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增强了对晋中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对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我校培养的学生了解、热爱家乡,吃苦耐劳、乐观自信,用人单位称之为“用的住、留得下”。具备陶艺、漆艺、珠心算等地方优秀文化知识技能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更有毕业生创业举办形意拳、珠心算、陶艺等特色教育机构,全校各专业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质量连年提高。成果得到省教育厅、省社科联、国培计划等部门的赞誉和推广,被《山西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智库报告》等收录,《中国教育报》《中国网》《山西日报》等媒体专题报道。

围绕晋中地方文化展开学术研究一直是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工作的重头戏。多年来,教职工发表地方优秀文化论文100余篇、论著10部,课题125个。其中,祁太秧歌研究是亮点之一。我作为以传统音乐为研究方向的青年教师,在学校科研中心的引领下,从2013年起便以祁太秧歌作为研究方向展开学术研究。在对祁太秧歌做了充分详尽的音乐形态学研究后,从文化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展开学术关照:探索晋商文化、国家意志对于祁太秧歌所产生的重要影响。2020年,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投向传承人这一重要群体,先后多次深入到祁县、太谷、交城等地的秧歌剧团中。以太谷建桃秧歌剧团作为调查个案,掌握剧团在剧目选择、表演内容、剧团管理、艺人思想与经济收入等实际情况,分析当下所面对困境以及所采取的应对机制与策略。经过多年研究积累,先后完成省级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著作1部;先后三次受邀参加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并做以祁太秧歌为主题的论文宣讲。

作为一名教师、一名致力于晋中地方文化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我愿意站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起点上,与众多同仁一起携手并进、共同努力,让晋中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坚定的步伐,共同书写晋中地方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