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专栏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栏

各专业认证工作动态

网站首页 > 师范类专业认证专栏 > 各专业认证工作动态 > 正文

教育系 师范类专业认证基础知识14问

发布时间:2023-01-13阅读数:

1.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师范类专业认证有几级认证?

不同于工程教育认证,师范类专业认证构建三级递进的认证监测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第一级认证达标,才能申请第二级认证;通过第二级认证,才可以申请第三级认证。

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行动指针,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4.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落实“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做好六个落实:

适应学习需求、突出学为主体、服务全程成长、养成师德师能、促进全面发展、成就从教志愿。

5.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树立“产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做好六个对接:

(反向设计)对接基础教育师资需求设计培养目标;

对接教育教学岗位需求设计毕业要求;

对接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

(正向施工)对接课程目标“产出”应知应会;

对接毕业要求“产出”学习成果;

对接培养目标“产出”师范人才。

6.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坚持“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1)做好三个跟踪:

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目标;

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

跟踪知识能力素质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2)推进三个转变:

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中小学幼/学生/学校/教师)转变;

教为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为中心(学到/重能力养成);

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7.师范类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一践行,三学会”是指什么?

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

8.第二、三级认证的工作程序是怎样的?

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与审定--整改提高。

9.师范类专业认证通过后是否长期有效?

不是的。如果通过首次认证,有效期是6年。

10.师范类专业认证“3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11.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健全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机制

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

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

12.师范类专业认证重点考查“五个度”是指什么?

1)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重点考查师范生在毕业时知识能力素质发展是否满足国家“出口”质量要求,是否达到专业所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通过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综合评判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

2)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否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相符合,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3)教师及教学资源的支撑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师资队伍配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及教学活动安排是否聚焦师范生成长成才需求展开,能否有效支撑师范生能力素质的养成。

4)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建立“评价-反馈-改进”闭环,是否形成基于产出的内外评价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是否注重质量文化建设并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5)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重点考查师范类专业是否从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出发,对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开展满意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用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持续改进。

13.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4.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